斜纹黄虻

Atylotus pulchellus   Loew
   

  13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
雌性体长10-13 mm,灰色至灰黄色。头部:复眼无毛,具1窄带;额灰白色,着生灰白色毛,头项具1排白色长毛,额高为基宽的3.5-4.0倍,两侧平行,或基部略窄;基胛和中胛棕色至黑色,小;亚胛灰白色;颜灰白色,覆白色长毛,颊有的具一些黑毛;口毛白色。触角黄色,柄节色较浅,鞭节基环节具低背突。下颚须白色,着生白毛。胸部:浅灰黑色,着生白色毛,盾片具不明显纵条,小盾片较暗,背侧片黄色;侧板灰色,覆白色长毛。足大部分浅黄色,着生同色毛,前足胫节端半和前足跗节黑色,中、后足跗节色略深,均着生黑毛。翅透明,翅脉棕黑色,翅基部和前缘略着黄棕色,R4脉具长附脉。腋瓣灰黄色,着生浅黄色毛。平衡棒白色。腹部:浅灰色,前4节两侧略黄,着生浅色短毛,背板中央1/4-1/3具暗纵条,背板具4列三角形黑毛斑,黑毛斑长短有较大的个体变异。腹板黄灰色,尾端几节较灰,具不明显暗中纵条。
雄性类似于雌性。复眼光裸,上2/3眼面与下眼面分界线明显,头顶仅具1排白色长毛;触角鞭节较雌性细:下颚须白色,覆白色长毛;胸部、腹部和足着生的浅色毛较雌性的长,腹部背板中央1/3具暗纵条,后3、4节较暗,腹部背板4列黑毛斑均达各节的后缘。
该种体色和毛斑有较大的变异,腹部背板两侧有时仅第1节着黄色,有时整个腹部背板两侧着黄色;触角黄色至棕色。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复眼无毛,具1窄带;额具基胛;两性头项具浅色长毛;翅R4脉具长附脉;足大部分浅黄色;腹部背板具4列三角形黑毛斑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经实验研究,可作为骆驼锥虫病的传播媒介;7月多见于林边、路旁牛体。

国外分布

欧洲至俄罗斯西伯利亚,库页岛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吉林(抚松、集安、珲春、和龙、安图)、内蒙古(呼和浩特)、河南(郑州、武陟)、陕西(榆林)、宁夏(青铜峡、银川)、甘肃(金塔)、新疆(霍城、尉犁、若羌、开屏);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本种近似于四列黄虻A.quadrifarius(Loew),但四列黄虻的下颚须灰白色,着生黑毛和灰黄毛;头顶仅具短的浅色毛。老文献中,曾有2亚种记述,即指名亚种(也称短斑亚种)A pulchellus pulchellus Loew, 1858和长斑亚种A. pulchelluskarybenthinus Szilady, 1915,因同域分布,亚种不成立。本种黄虻是典型的古北界种,数量多,分布广,向南直到河南北部(图143)。

标本信息

观察标本 19♀♀2♂♂,宁夏、新疆,保存在AMMSC。